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金笛长鸣博客

这里记录一位老人的脚印和心灵感受,自娱自乐,欢迎朋友们光临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东方教授咏叹调(2)  

2009-03-14 11:37:26|  分类: 纪实观察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他为何对散文情有独钟

说起东方先生的专著、书籍,不由得令人顿生敬佩之情。

他的家境艰难一贫如洗,教学教研和文学创作却硕果累累,多得用大箩筐装。他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上多次发表文章,主编和参编多种教材、文选,撰写出版教研专著《班门谈艺》、《中外名诗品读》、《经典美文品读》和散文选集《无心的云》、《流年飘雪》、《榴园秋雨》等等。

东方先生杰出的文学功底和才华,突出展现在一篇篇优美凝重的散文之中。他的三本散文集,如同一曲咏叹调的三个精彩乐章,抒写了其曲折心路历程和感悟。

“你为什么偏偏对散文情有独钟呢?”我不止一次问过他。

东方先生说,“真情出散文”,“散文是掏心说话之体”,最能袒露作者的性灵。他从小羡慕诗人的浪漫漂逸,也感叹小说家的神奇想象力,也尝试写过诗歌和小说,也许是基因图谱缺少这方面的特质,或许是人生经历过于曲折和复杂,他还是喜欢用散文这种自由的文学形式,来表达亲身经历的平淡生活,辑录人生记忆中可触摸的痕迹,抒写自己对生命的点点滴滴感悟。

90年代初,东方先生刚过不惑之年,他的作品也开始见于《光明日报》、《工人日报》、《散文》、《杂文选刊》等报刊。踌躇满志的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:要用十年功夫编一本散文集。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,1996年冬天,忽地飞来一场横祸,他摔断了股骨,腹腔也受损伤,急待做手术。他这人一向耳朵根子软,听信一位江湖郎中的胡言乱语,竟然让人“劫狱”似的把他从医院抬回家中来。自行出院让他很快尝到苦果,水米不进,闭塞不通,腹部一天天肿胀,服用特效泻药也不见效,不断隆起的腹部透射黄色的光亮,越看越害怕,一家人急得团团转。妻子含泪求医生上门,人家怕担责任不肯来,她要找几个熟人把他抬到医院。东方先生说:算了吧,熬到天亮再说,这半夜深更黑灯瞎火,外头又下着雨,怎么好意思麻烦人家呢?

东方先生回忆说:“那晚一阵接一阵昏迷中,自己曾想到会死,丢下一家老小如何是好?又痛悔平日自己虚度光阴一事无成,当时我幻想着:如果这次大难不死,第一件事就该是把我的散文结集,留点墨迹在人间,即便人死了也好赖有点慰藉。”

他躺在医院病床上,开始谋划出书的事,只是一连四个月身子不能动弹,要靠家人的搀扶,才能在椅子上坐立一会儿,他迫不及待地拿起久违的笔,开始整理文稿。

他说:“我知道股骨颈折断,会带来后患无穷,弄不好要坏死、截肢或早逝,这条命能撑多少年实在难说,因此我必须赶快做!免得死神再次来临时空留余憾。”

东方先生终于在病床上编写完他的第一本散文集《无心的云》。热心的校长得知后,马上要办公室找人加班加点打印,见他囊中羞涩顾虑重重,又拨款垫付出版费用。一桩生怕这辈子无法了结的心事终于实现了,东方先生如同母亲看到了降临人世的婴儿,内心是何等的欣慰啊!
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1999年,东方先生担心病情恶化的事真的发生了,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结果,如同晴天霹雳给他致命一击。他语调低沉地说:

“我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俗人,纸上的豪言壮语好写,身陷灵肉苦痛却难以自拨。一连七八个月时间,我沉溺于痛苦和感伤之中,停止了阅读和写作,甚至打算提前退休,龟缩在家等待生命的终结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迷惘沉沦,病情并没有因之好转,我觉得这种活法生不如死,必须要加以改变,我要换一种算法:不去整天想着活一天少一天,而是活一天赚一天,懒得考虑病情恶化的结局,不思来日,只要今天没倒就行。我有一位教书的朋友,他幼年失去双腿,却活得顽强、达观,而我再不幸毕竟还有一条好腿,有什么理由万念俱灰,悲悲戚戚呢?我还从张海迪的散文中得知:截瘫多年的史铁山,又因肾病每隔几天要做一次透析,胳膊上满是粗大的针眼儿,几根血管被扎坏,他仍顽强执箸地写作。人家也是人哪,我怎能么就被伤病击倒了呢?”

东方先生走出短暂的旁惶,拄着一双木拐,重新走上讲台,重新提笔写作。他几乎每天要完成上万字的文稿,常常伏在书桌上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,母亲和妻子心疼他,一再要他停下笔来歇息,他全当成耳边风。反过来,老母和妻儿却成了他的“第一读者”,他常把写好的文稿念给她们听,问这样写要不要得?有些么毛病?她们虽说文化不高,但是说话实在,一是一、二是二,原汁原味,也不乏“真金白银”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东方先生的作品像那清纯甜美的山泉水,在大山的养育呵护下,绵延不断地涌出来,慢慢变成一丝涓涓细流。2000年11月,他的第二本散文集《流年飘雪》问世;一年多后,我又收到他的散文集《榴园秋雨》……从“云”、“雪”到“雨”,东方先生的散文几乎是首尾相接,一气呵成。

他的文章越写越俏皮,其中一些名篇达到炉火纯青,出神入化的境界,被作为范文收录入集,或是选入学校课文,他编写的《大学语文》突破传统格局,自成一家,被多所高校选作教材。

人们一般喜赞美乐观向上的人生,而他这个年近花甲身陷灵肉苦痛的文人,往往更容易体认到生命另一方面的意义,那是一种“秋”的精神,愁耶?喜耶?苦耶?乐耶?识尽秋之味,欲说还休。

有的人觉得东方先生的乡情散文写得特别出色,温文尔雅的作品也比较多,就是缺少那种辛辣味儿。东方先生认为,酸甜苦辣都好,一个也不能少,只是辣了人家未必肯用。某报登载他的一篇杂文《     》,内容是劝老人摆平心态,延年益寿,没想到此文被一些人误读,以致惹火烧身,引来一场烦恼。他还给我讲了一个笑话:

“有一次,一位编辑朋友打电话来,非要我寄一两篇有辣味的稿子去,我把自己写的《说小人》、《围城的钓名指南》寄过去。许久,朋友打电话来说,稿子太辣了,他自己读起来也感到受不了,好像在骂周围的人,其他的人看了也一样……”

“其实,我只是试图对卑劣的人性加以解剖,解剖对象是广义的‘人’,当然也包括我自己。我把这些人性的疮疤揭出来,并非像那些概叹‘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’的人一样,把自己置于‘日下’之外,恰恰相反,我是要提醒自己远离人性的卑劣,使自己日渐变得洁净和高尚一些。如果有人硬要对号入座,我也没办法,赞赏我者,我报之以微笑;诋毁我者,我报之以叹息。”

东方先生的文章,都是在难以忍受的病痛中写成的。对于这个视文学为生命的人,写作也是一种心灵上的“煎熬”,他用这种“煎熬”代替和战胜了病痛的煎熬,而这种“煎熬”中诞生的文学作品,使压抑在内心的情感得以释放和发泄,既感恩回报于社会大众,也让作者得到一种难言的宽慰和欢愉。

可以说,他的这些作品问世,完全出自个人灵魂的驱使,没有一点娇柔做作,没有一丝儿铜臭味,字里行间却涵蕴人生激情、浪漫和悲欢离合,这是一个普通文人生命的升腾,心灵的外化。

人品和文品融为一体,交相辉映,东方先生就是这样的人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52)| 评论(1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