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用“同窗”称呼同学?这是一个很少想过的问题。
“同窗”是个传统词语,在宋朝就出现了,最初用作动“词,指在一起读书。后来,也指一起读书的人。“同窗”一词的出现,与书院的兴起有关。书院始于唐,兴于宋,是官府或私家设立的读书、讲学,藏书的处所。明清时,书院遍地开花,但多为试子应付科举考试的读书场所,其讲学功能基本消失。清光绪二十七年,废书院为学堂。古代书院建筑楼层低矮,采光条件差,室内光线暗淡,学子在学习时,为了借光,多靠窗而坐。明乎此,用“同窗”称同学的问题,就好理解了。
“同窗”已成为同学深厚情谊的代名词,被人们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美丽想象,除“战友”一词外,无其他类似词可出其右。同学之间,没有血缘关系,没有功利色彩,却往往容易让人心动,如今年龄大了,有人相约时,一般会推辞,如果是同学聚会,心情就不平静,好像就非去不可。好在现在有网络,有qq群,同学聚会成本低,交流的频率更高,智能手机是绝佳的纽带和桥梁,每天指尖一抹,同学就即刻来到你面前,或聊聊天,或切磋习作,仿佛还是在校时的少年模样,看不见彼此的那张老脸,这种欣慰,这种快乐,日复一日,无以言表。
同在一个窗子下读过书,竟有如此大的魔力,这真是:“同船过渡,五百年修。”
评论